日前,隨著最后一車混凝土的泵送結束,新合肥西站綜合開發(fā)及東廣場工程基坑順利封底,項目進度駛入快車道,為后續(xù)完成地下結構奠定了堅實基礎。
施工現(xiàn)場(鐵四院 供圖)
新合肥西站綜合開發(fā)及東廣場工程是鐵四院獨立承攬的第一個省會城市高鐵車站樞紐配套工程總承包項目。作為京港通道新合肥西站樞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團隊采用第四代高鐵站房“站城融合”的設計理念,高效提升整個合肥西站樞紐的核心價值。該項目位于市中心,用地面積49.92畝,總建筑面積22.7萬平方米,其中包含地鐵在內的地下工程12.7萬平方米,地上兩棟高層10萬平方米。整個地下工程基坑包括綜合開發(fā)、地鐵10號線、S1號線車站三部分,平面規(guī)模為3.3萬平方米,實際挖深為23.5米至35.5米,存在多個深淺坑。
項目建設存在“五難”:一是基坑“雙臨”,東側緊臨既有運營地鐵3號線,距3號線出入口外輪廓線最近僅1.9米,西側臨近既有合武鐵路、既有合福鐵路和18公里專用線,變形控制難;二是基坑開挖深度最大達35.5米,周邊環(huán)境受限,坑內出土運輸難;三是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存在“坑中坑”,偏壓控制難。四是受限于支撐影響,基底抗浮樁施工凈空不足7米,且基巖強度高,市場適配打樁設備少、工效低,樁基施工難度大;五是底板混凝土總方量為5.8萬方,單次澆筑方量最高達9300方,單次澆筑體量大,澆筑持續(xù)時間長。
針對這些難題,項目團隊設計采用“雙環(huán)”樁撐結構保證基坑安全,基坑開挖至底過程中地鐵最大變形僅2毫米,既解決了變形控制難題,也為出土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同時,設計團隊打破超深基坑垂直運輸?shù)膫鹘y(tǒng)方式,在合肥首次采用了螺旋型旋轉棧橋坡道結構,有效解決坑內出土運輸難題。綜合考慮環(huán)境與地質因素,采用局部鋼支撐解決偏壓難題。
此外,項目團隊聯(lián)合施工單位在施工前充分調研打樁設備,通過比選最終確定采用改進潛孔鉆打樁工藝的方案,成功解決抗浮樁受支撐影響凈空不足難以施工的問題,進一步拓寬了潛孔鉆在低凈空大樁徑樁基施工領域的應用。面對底板混凝土單次澆筑體量大、澆筑持續(xù)時間長等難題,總包項目部提前組織施工單位編制完成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案,制定了混凝土供應不足的應急預案以應對突發(fā)情況,澆筑時成立現(xiàn)場專班,精心組織混凝土施工,采取天泵、地泵及定點澆筑口等多種澆筑措施,合理加快混凝土澆筑速度避免產生施工冷縫,通過有序組織混凝土澆筑、振搗、整平、養(yǎng)護各工序施工,保證了混凝土澆筑質量。
項目建成后,可實現(xiàn)高鐵進站廳、站前廣場、綜合開發(fā)、城市客廳等多種功能,三條地鐵線在站內無縫換乘,對于合肥市站城一體化發(fā)展、區(qū)域資源共享、社會公共服務質量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楊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