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鐵路是西南“三線”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北起四川成都,南抵云南昆明,全長 1083公里。成昆鐵路北接寶成、成渝鐵路,南聯(lián)貴昆、昆河鐵路,是我國西南地區(qū)新建Ι級鐵路干線。全線除成都、昆明外共設車站122個,有42個車站設在橋上或隧道內。
成昆鐵路全線有700多公里穿過川西南和滇北山地,河流峽谷兩岸分布著數(shù)百米高的陡巖峭壁,所經(jīng)地區(qū)由于歷次地質構造運動影響,斷裂發(fā)育程度高,全線有500多公里位于地震烈度7至9度地區(qū),滑坡、危巖落石、崩塌、巖堆、泥石流、山體錯落、巖溶、巖爆、有害氣體、軟土、粉砂等不良地質現(xiàn)象不僅種類繁多、且發(fā)生頻繁。據(jù)記載,線路較大的滑坡有183處、危巖落石近500處、泥石流溝249條、崩塌100多處、巖堆200多處。前蘇聯(lián)專家考察時曾驚嘆當?shù)貝毫拥牡刭|條件,稱之為“修路禁區(qū)”。尤其是在當時國力薄弱、生產(chǎn)力落后、技術人員短缺,鐵路施工基本以人力勞動為主的中國,建設成昆鐵路被西方世界認為是一件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成昆鐵路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工程量最大的鐵路建設項目,全線修建各種橋梁991座,總延長92.7公里,占線路長度的8.5%;隧道427座,總延長341公里,占線路長度的31.5%;橋梁、隧道總延長433.7公里,占線路長度的40%,在橋隧密集的地段,橋隧比達到80%以上。為建好成昆鐵路,先后進行了1500平方公里的地質測繪,地質鉆探21.2萬米,挖探1.3萬米,經(jīng)過11000公里的比較線勘測、大小300多個方案的比選,歷時13年才確定了規(guī)劃線路。建設過程中,成昆鐵路13跨牛日河、8跨安寧河、49次跨龍川江及其支流,4處越嶺,7處大的盤山展線,以克服巨大的地形高差和繞避重大不良地質地段,先后投入各類材料、物資4000余萬噸,運輸總周轉量超過16億公里。
成昆鐵路隧道開挖(張英智、周福榮 供圖)
成昆鐵路也是一條當時的高技術、高標準、高質量的山區(qū)鐵路干線,中國鐵路在這里實現(xiàn)了從“人海戰(zhàn)術”的人力勞動向到機械化施工的初步轉變。在綿延1000多公里的成昆鐵路上,既有用原始農(nóng)業(yè)鐵鍬、畚箕、手推車筑造的路基,也有以現(xiàn)代機械技術(輔助爆破)建成的路堤、路塹及車站;既有中國傳統(tǒng)技術修建的石拱橋,也有半機械化建造的鋼筋混凝土橋梁,還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栓焊梁大跨度鋼橋。經(jīng)過1200多名科研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努力,成昆鐵路在牽引動力、通信信號、上部建筑、橋隧土石方工程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推動我國鐵路修建水平邁上了新臺階。
奮戰(zhàn)在懸崖峭壁(張英智、周福榮 供圖)
1970年,成昆鐵路正式建成通車,令世界為之側目。成昆鐵路與同時代的蘇聯(lián)人造地球衛(wèi)星上天、美國阿波羅登月一同被聯(lián)合國評為“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典范”。1992年5月召開的國際隧道學術會議上,成昆鐵路被各國隧道專家一致稱為“地下鐵道”“世界一大壯舉”。
勇闖“地質博物館”
1964年7月2日,周恩來總理在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提交的報告上批示:“修成昆路,主席同意,朱委員長提議,使用鐵道兵修?!?月21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央會議上強調:“三線要著手搞,搞晚了不利。以攀枝花為重點,下決心搞起來。如果大家(想)不通,下次會議到成都去開,然后騎毛驢到西昌去!”8月,黨中央發(fā)出“成昆鐵路要快修”的號召。在西南鐵路建設工地指揮部的統(tǒng)一領導下,鐵道兵第一、五、七、八、十師及獨立機械團、獨立汽車團挺進西南,開啟了成昆鐵路建設的大會戰(zhàn)。
為滿足成昆鐵路建設需要,1965年2月,鐵七師由2萬人擴編至3.6萬人,新組建、擴建了建筑給水營、發(fā)電營、汽車營、修理營及師醫(yī)院等。1965年夏,鐵七師先遣隊進入管區(qū),此后陸續(xù)參建了蜜(蜂箐)空(心山)段、慶(門口)新(江)段等工程。其中,蜜空段長44.6公里,1966年1月開工,同年9月底主體工程完成;慶新段長34.8公里,1966年11月開工,1969年9月25日鋪軌完成。
開工建設后,橫亙在鐵七師面前的不僅是極度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還有不少前所未有的技術難題。據(jù)統(tǒng)計,鐵七師管段內有隧道37座,其中千米以上隧道13座,4千米以上超大隧道2座(蓮地隧道、浮漂隧道)?!秷D說鐵道兵》記載,“在龍川江峽谷,有一段17公里的線路上要開鑿15座隧道,總延長14公里。”隧道也有多種形態(tài):燈泡形、S形、麻花形、樓上樓形,著名的巴格勒隧道在山里繞了一個兩公里多長的大圓圈,進口和出口在同一個方向,高低卻相差了幾十米……即使放在技術進步的今天看,也是顛覆想象和認知的。
空中索道運送施工物資(張英智、周福榮 供圖)
成昆鐵路施工多以人力為主,部分難度較大的隧道才配備風槍。風槍手是開挖隧道的先鋒,在掌子面打炮眼,上下左右前都是石頭,戰(zhàn)士們戲稱“五塊石頭夾一塊肉”。隧洞里空氣渾濁,粉塵多、氧氣少,悶熱中霉味夾雜著硝煙氣味,大多數(shù)人只穿背心,有的干脆赤膊上陣,口干舌燥時候,拔下風槍上的供水管就往嘴里灌。在人工開挖的隧道內,戰(zhàn)士們一人掌鋼釬、一人揮霸王錘,憑一股子力氣向大山深處掘進。扒碴的一鍬一鏟地把石碴鏟到筐里,再一筐筐傳到鐵斗車,推到洞外倒掉。立排架時,兩三個人才能抬起一根直徑20厘米粗的圓木,再把二、三百斤的帽木(橫梁)托舉過頭頂,送到立柱頂端。坑道每延伸1米就要搭排架,然后用1米左右長的樹枝將上方空隙嚴嚴實實填塞,防止坍方發(fā)生。部隊每天四班倒,晝夜不停施工,一班六個小時下來,戰(zhàn)士們手抖得連飯碗都端不住。
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戰(zhàn)士們卻越干越歡、愈戰(zhàn)愈勇。據(jù)成昆鐵路施工資料統(tǒng)計,鐵七師負責施工的隧道月進度有41個口次突破百米,2個口次突破300米,工效和進度連創(chuàng)全線紀錄。原鐵一師戰(zhàn)士洪承惠在其著作《成昆鐵路大會戰(zhàn)——成昆鐵路紀實》中,詳細記錄了鐵七師32團蓮地隧道的施工情況。
蓮地隧道所經(jīng)地區(qū)長期受區(qū)域性地震和深大斷裂影響,歷經(jīng)多次地殼升降,不同地質年代的巖層齊聚,地質復雜多變,地質專家們稱為“地質博物館”??睖y設計過程中,為規(guī)避不良地質,線路曾三次內移。為加強隧道施工組織指揮,鐵七師黨委決定由副師長劉明江親自組織有關工程技術、政工、后勤干部參加的工作組,長期在隧道工地蹲點,隨時處理施工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第一道難關是“爛洞子”。由于地震頻發(fā),山體不斷錯動,年深月久把碎石泥沙淤積擠壓到一起,形成破碎帶地層。隧道正洞進去不遠,就遇到了碎石和泥沙,戰(zhàn)士們用鋼釬一捅就塌,越塌面積越來越大,石質破碎得像豆腐渣。面對難題,師、團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與戰(zhàn)士們反復研究嘗試,采取上下導坑六步開挖,先上后下、先拱后墻的施工程序,一米一米地前進以控制坍塌。施工中采用放小炮、人工挖、鋼釬捅等辦法,有節(jié)奏地局部掘進,邊開挖、邊襯砌。戰(zhàn)士們挖拱頂時仰臥在導坑中,小心翼翼地挖掘或打眼放炮,好似虎口拔牙一樣,每開挖一段就及時支撐和襯砌,掃除了前進障礙。
第二道難關是“特堅石”。“爛洞子”突破后,單口月成洞超過百米已不在話下。這時,掘進的掌子面上出現(xiàn)了一種鐵青鋼硬的“特堅石”,打炮眼時合金鉆頭碰到這種石頭火星四濺、打不進去。經(jīng)過大家集思廣益、多次嘗試,最后改用“十字型”合金鉆頭打眼,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但在爆破時問題又出現(xiàn)了,1.5米深的炮眼只能爆破掉 70%-80%,后來采用打淺眼(1米左右)、打多眼(20個炮眼增至30個)并加大藥量的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戰(zhàn)士們連續(xù)奮戰(zhàn)3個月,攻克了100多米長的“特堅石”地段,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第三個難關是“火焰山”?!疤貓允钡囟瓮ㄟ^后,單口月成洞超過了200米。這時再次出現(xiàn)了新情況:爆破聲響過后,熱浪伴隨著彌漫的硝煙向洞口撲來,地層下的熱能從炸裂的石縫中噴涌而出,洞內氣溫迅速上升到40攝氏度以上,如同來到“火焰山”。戰(zhàn)士們冒著酷熱往前沖,熱得頭暈了,水沖一沖繼續(xù)干;悶得喘不過氣,喝口涼茶堅持干下去。一個工班下來,每個人穿在身上的衣服都是濕淋淋的??恐笐?zhàn)員們的不畏艱難,成功闖過了“火焰山”地段。
第四個難關是“水簾洞”。一陣爆破過后,隧道石縫里噴出冰冷透骨的水流,頭上大雨傾盆、腳下水深沒膝,隧道出口每晝夜要流出9000多噸水,已打通的隧道變成了一條長河。指揮組調來80多臺抽水機,配合人力晝夜不停地排水。戰(zhàn)士們腳上穿的水靴灌滿了水,時間一久長了潰瘍,疼痛難忍。師政委楊旭初下令:腳上有潰瘍的同志強制換下去用藥物治療,用紅外線照射,到洞外曬太陽,短期休息后再干。面對工作面涌水導致炮點不響的問題,在工程技術干部指導下,采用蠟密封炸藥、電雷管爆破代替引線點火爆破,解決了水中爆破的難題。同時,在已成型的導坑加強堵漏與排水,及時灌注拱墻,步步為營、循序漸進,終于征服了這條肆虐的地下“蛟龍”。
成昆鐵路通車儀式(張英智、周福榮 供圖)
為加快施工進度、實現(xiàn)高產(chǎn)優(yōu)質,蓮地隧道采取了平導先行,再開挖平行導坑與正洞之間的橫向通道,進入正洞施工的施工方法。平行導坑總長4081.4米,其中成都端長1680.7米、昆明端長2400.7米。利用平導已突入縱深的有利條件,平行導坑與正洞間總共開了32個橫向通道,新增64個作業(yè)面。通過把長隧道“化整為零”分割成若干短段,多作業(yè)面同時進行施工,有效提高工效。1967年1月至7月,擔任蓮地隧道施工的鐵七師32團創(chuàng)造了平均月成洞502米的高產(chǎn)紀錄,每米成洞由預計150個工天降為120個工天,降低20%。
勇闖“地質博物館”,除了“苦干”更需要“巧干”?!扒筛伞本褪呛葑ゼ夹g革新,通過推廣應用新技術破解難題。據(jù)統(tǒng)計,鐵七師在成昆線革新技術69項,節(jié)約投資106萬元,相關技術節(jié)約水泥250噸、鋼材320噸、木料6240立方米、勞力3.22萬工天。在全師應用的新技術主要有:平行導坑快速掘進技術、隧道通風技術、鉆孔樁技術、栓焊梁技術、串聯(lián)梁技術、拼裝式橋墩、空心橋墩等,這些都為鐵七師突破“修路禁區(qū)”提供了有力武器。
大山巍巍,鐵流滾滾。鐵七師在紅軍走過的地方逢山鑿路、遇水架橋,以“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精神斬關奪隘、奮勇攻堅,終于在1969年5月成功打通了“地質博物館”,為成昆鐵路全線貫通立下了汗馬功勞,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創(chuàng)造世界紀錄的大橋
在聯(lián)合國總部大廳里,存放著3件象征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精神的特別禮物:1件是美國從月球上帶回的巖石,1件是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模型,還有1件就是中國的成昆鐵路牙雕。這件牙雕是1971年新中國恢復聯(lián)合國席位后送給聯(lián)合國的第1件國禮。雕塑高1.1米、寬1.95米,其中一座橋梁就取材于鐵七師修建的迎水河大橋。
迎水河大橋是成昆鐵路建設的重難點工程之一,大橋位于群峰之間,地形陡峻,谷深72米,橋長203.4米,主跨采用112米系桿拱,跨度超過當時美蘇同類橋梁最大跨度的109米,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系桿拱橋工程。迎水河大橋也是新中國栓焊梁施工技術的首個試點工程,是國內首次以栓焊技術取代鉚接施工的“試驗田”。而這樣一座技術和成就世界領先的大橋,是由鐵七師33團13連這樣一個普通連隊建設完成的。
栓焊鋼梁是一種新型橋梁結構,在當時的中國尚無工程應用。迎水河大橋栓焊梁由2600多根大小不同的鋼質桿件和3.5萬多顆高強度螺栓連接組成。面對前所未見、更無案例參照的技術,鐵七師戰(zhàn)士們刻苦鉆研,先學施工組織設計,再學拼裝技術,看不懂的就強記硬背下來。經(jīng)過1周左右的學習,不少戰(zhàn)士不需要看圖紙就能說出全橋82個結點需要的各種型號的鋼桿件、螺栓和連接鈑;又經(jīng)過10天的高強度培訓,多數(shù)戰(zhàn)士都掌握了1至2個工種技術。
擰高強螺栓是保證大橋質量的關鍵工序,拇指粗的一顆螺栓要承受21噸的拉力,擰緊了會變形、斷裂,擰松了承受不了拉力。勞動中,不少戰(zhàn)士練就了“敲螺栓、聽聲音”判斷螺栓松緊程度的過硬功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工程進度就由原先5天拼架1節(jié)鋼梁提高到1天拼架1節(jié)鋼梁,工效得到了突破性提升,最終以提前41天高質量建成的優(yōu)異成績,攻克了這座技術難、精度高的橋梁。
迎水河大橋(張英智、周福榮 供圖)
87歲的曹志道是原鐵道兵第七師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46年畢業(yè)于唐山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前身)土木工程專業(yè)。作為現(xiàn)場技術人員,他對迎水河大橋架橋的場景記憶猶新。
“別看當時條件不好,成昆鐵路開啟了中國鐵路建設新的一頁。”曹志道記得很清楚,當時的鐵七師師長是位老紅軍,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成昆鐵路建設要推廣新技術,你可不能保守,這是命令!”
“架橋有兩種方法”,曹志道說,最常用的是用架橋機來架梁。但如果橋梁跨度大,或是鋼梁,或者要搶工期,就必須就地架梁。成昆鐵路上的架橋機是專門設計的,之前使用的架橋機都是單搖臂,但迎水河大橋周邊都是深山峽谷,兩側高山陡峭,下面水流湍急,單搖臂的普通架橋機根本不行?!坝谑牵覀儼鸭軜驒C的單搖臂創(chuàng)新改進成雙搖臂,前面還長出了兩條‘腿’,這樣就穩(wěn)定安全了!”
按照當時的架橋機性能,單孔跨度不能超過32米,但迎水河大橋最大跨達到了112米,無法使用架橋機。怎么辦?部隊大膽使用新材料,把碳素鋼換成合金鋼,不僅完成了施工任務,更使迎水河大橋成為結構輕巧的一座系桿拱栓焊鋼橋。
經(jīng)此,曹志道深感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在鐵路建設上廣泛應用帶來的重大價值。當時,“每個師只有一輛蘇式吉普,供師長、政委使用”。但在鐵七師,曹志道與科研設計人員要到工地現(xiàn)場解決技術問題,首長的蘇式吉普便供他們使用。
在鐵七師全體指戰(zhàn)員的共同努力下,迎水河大橋自1966年6月26日開始拼裝,9月25日建成,工期提前41天。其中,主跨僅用6天零13小時就完成了拼裝架設。工程建設中總結制定了我國首個《栓焊鋼橋高強度螺栓工地安裝工藝規(guī)則》;1985年,“112米系桿拱橋”獲評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英魂永在、浩氣長存。成昆鐵路建設過程中,總計有2500余名鐵道兵犧牲。據(jù)統(tǒng)計,鐵七師在成昆鐵路建設期間犧牲的指戰(zhàn)員有:向啟萬,31團5連戰(zhàn)士,1966年8月18日因搶救6名戰(zhàn)友犧牲,被鐵道兵西南鐵路建設工地指揮部追記一等功;董澤林,32團2連班長,1966年11月9日因搶救戰(zhàn)友犧牲,被鐵道兵追記一等功;楊小毛,33團9連戰(zhàn)士,1970年1月19日因搶救民工犧牲,被鐵道兵西南指揮部黨委追記一等功……
【編輯:釗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