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父親今年83歲了,近些年愈發(fā)喜歡絮叨,不厭其煩地講述老家里那些過去的人和事。有一次我逗他:“總是念叨那些陳年舊事,就差我陪您坐在那高高的谷堆上面了,呵呵!”父親卻總是正色做嗔怒狀:“瓜娃!記住!做人不能忘本!”
都說老人像小孩,我的父親就是這樣,越是上了年紀越是喜歡爭辯。還經(jīng)常會因為理屈詞窮激動到身體微抖面紅耳赤,活脫脫一個“老小孩”。
其實,大多數(shù)時候,我只是在和他開一些善意的小玩笑,活躍一下家庭氣氛,緩沖假期生活的單調而已。他卻是幾乎每次都要執(zhí)著認真地弄清楚每個玩笑背后的“故事”和來龍去脈,并引申出一堆做人的大道理,像小時候那樣教導我一番。
大約每一位經(jīng)歷過歲月風霜考驗的老人,都保留有這種“最后的倔強”吧。這可能也是由于經(jīng)歷了太多的苦難而導致的心理安全感不足所致。
有時候我也會因厭煩他的絮叨而抱怨幾句,這時候父親的絮叨通常會戛然而止,沉默片刻后,獨自默默走開。事后,我也經(jīng)常后悔自責,捫心自?。骸耙粋€已步入人生黃昏階段的老人,絮叨,大約是他與這個世界快樂交流的獨特權利吧,當時實在是不應該冒犯他?!庇纱宋乙舱嬲斫饬恕墩撜Z》中當子夏問孝時,孔子答曰“色難”的原因。是啊,老人們的絮叨,其實是渴望被善待陪伴的樸素表達。這時候子女們和顏悅色的傾聽,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孝敬。孝道,本質上正是親人之間的彼此寬容!
參加中國鐵建筑路大軍的二十多年里,與父親聚少離多,也很少有機會陪他一起下地勞動。春節(jié)假期結束的前一天,我忽然心血來潮,主動扛起鐵鍬來到自家果園里,想體驗一下勞動。在初春料峭的寒風里,望著枝杈枯槁的老齡果樹和腳下尚未完全解凍的土地,小時候跟隨父親汗流浹背一起勞動的場景一幕幕涌上心頭……是的,我們都是父親種植的莊稼,他們只希望收成年年都好且病蟲害少。他們的愿望如此簡單,卻又如此豐盈。
“總是啰嗦始終關注,不懂珍惜太內(nèi)疚”。感謝父親對我的包容!也謹以此文,禮敬世界上所有愛絮叨的父親。
【編輯:敏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