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鐵道兵部隊始終保持過去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艱苦哪安家,辛勤為祖國編織鐵路網(wǎng)。20多年來,從大小興安嶺到五指山下,從內蒙草原到金沙江畔,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從長城內外到天山南北,處處留下了鐵道兵的足跡,灑下了戰(zhàn)士們的汗水。從1954年到1983年止,他們先后參加修建了黎湛、鷹廈、包蘭、貴昆、成昆、襄渝、嫩林、京原、京通、青藏、南疆、兗石、通霍等52條鐵路干線,以及北京地下鐵道第一期工程,共建鐵路12300余公里(干線8900公里),約占全國新建鐵路的三分之一。其中,修建的橋梁總長度420公里;修建的隧道總延長900公里,約占我國現(xiàn)有鐵路隧道總長度的一半;完成的土石方總和達8萬億立方米,房屋390萬平方米。完成投資150.5億元。這些業(yè)績使這支光榮部隊,被人民贊譽為“祖國鐵路建設突擊隊”。
30多年來,在鐵道兵這個光榮的戰(zhàn)斗群體里,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以吃苦為榮、以奉獻為樂的英雄模范單位和個人,先后共授與集體榮譽稱號的單位17個、榮立集體一等功的單位4個;授與個人榮譽稱號的32人、榮立一等功的96人。其中最突出的有“登高英雄”楊連第、“鐵道兵硬骨頭戰(zhàn)士”張春玉、“雷鋒式的好干部”梁忠孟等。還有千千萬萬默默無聞的普通一兵,他們在平凡工作崗位上貢獻了寶貴的生命。僅據(jù)抗美援朝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兩個時期的統(tǒng)計,就有6615人英勇犧牲,49987人光榮負傷鐵道兵部隊所擔負的新建鐵路,大都在邊疆、山區(qū),地形地質復雜,氣候惡劣,環(huán)境艱苦。鐵路沿線有渺無人煙的原始森林,有高山深谷和戈壁沙漠,有空氣稀薄的雪山高原。還有特殊的鹽湖、永冰層地段。廣大指戰(zhàn)員志在四方,以勞動為榮,艱苦為榮,常年居山野,住工棚,迎風鐵道兵部隊除了積極修建鐵路外,始終與人民同甘共苦、共患難。每當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chǎn)遭到自然災害威脅的時候,廣大指導員總是挺身而出,在“災情就是命令,搶險就是戰(zhàn)斗”的口號下,奔赴現(xiàn)場,保衛(wèi)國家利益和人民安全。1975年8月,河南省駐馬店地區(qū),發(fā)生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洪水泛濫,沖毀了京廣鐵路小商橋至確山102公里線路。為了迅速恢復這條南北交通大動脈,鐵道兵部隊日夜兼程開進現(xiàn)場,與鐵路職工共同執(zhí)行搶修任務。指戰(zhàn)員在沒膝深的積水和淤泥里,夜以斷日地頑強鏖戰(zhàn),先后共修復單線27公里,復線9.3公里,提前恢復通車。1976年7月28日,當河北唐山、豐南一帶發(fā)了強烈一震,使聯(lián)結我國東北、華北地區(qū)和首都北京的京山、通坨鐵路遭到嚴重破壞的時候,鐵道兵部隊又同鐵路職工并肩戰(zhàn)斗,英勇突擊,在10天內就先后搶通了京山、通坨鐵路,使全線恢復通車,及時運出76000多名傷病員,運進大批救災物資。1981年8月,寶成鐵路秦嶺段線路遭洪水破壞中斷后,鐵道兵四十六團奉命參加搶修,他們連續(xù)突擊14晝夜,提前22天完成了搶修任務,受到中央軍委的通令嘉獎和國家經(jīng)委、鐵道部的表揚。沙,斗雨雪,頂烈日,征服無數(shù)懸崖峭壁,闖過道道激流險灘,戰(zhàn)勝了千難萬險。1978年7月,當鐵道兵成立30周年之際,葉劍英元帥特題勉勵:“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堅持這一革命精神,為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強國,作出更大的貢獻?!薄K麄兯鶆?chuàng)造的光輝業(yè)績和為國獻身精神,將永垂青史,萬古流芳。